这里还有大量的国际交流机会。正在沙特KAUST攻读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的颜步一说:“来到沙特留学,不仅可以认识和了解中东,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学生也不难获得全球旅行的机会。只要提出出国访问的要求和计划,学校通常都会帮助联络,并提供资金支持。到现在,我的护照已经快没有空白页了。”
围墙内外 “两个世界”
虽然学校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但在校门之外,是真真切切的阿拉伯世界。在沙特KAUST的中国留学生看来,校内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整个学校是被围墙和铁丝网围住的,进入学校需要通过两道关卡,每道关卡都由荷枪实弹的安保人员巡查,仔细核实每个进入者的身份证件。”刘洋介绍说,“在校内,除了不能吃猪肉、喝酒以外,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禁忌。”
唐承成则说:“由于师生来自世界各地,没有哪个群体是大多数——包括沙特人自己,因此,学校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世界村’。大家相互都能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与习惯。生活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中,让我渐渐感受到,原来人的共性远大于差异。这也算我留学沙特的一大收获吧。”
但一旦迈出校门,就有不少方面需要适应了。中国留学生颜步一提醒有留学中东意向的学生说,有些当地习俗是必须了解的。
比如,在沙特,女性需要穿黑袍、裹头巾;对于外国女性来说,头巾虽不是必需佩戴,但黑袍是一定要穿的。
沙特几乎所有的餐厅和一些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都设有“单身”(Single Section)和“家庭”(Family Section)两个区域,男性如果是自己出门在外,无论婚否,都必须在“单身”区域接受服务;而如果同行的人中间有女性,即使未婚,也可以在“家庭”区域接受服务。
对于穆斯林群众而言,每天日出、正午、下午、日落、晚睡时,分别需要做一次祷告,每次祷告持续20到30分钟,期间所有商业场所都要歇业。另外,伊斯兰历的每年9月是斋月,这段时间(28天左右)从日出到日落,穆斯林都斋戒,不进食、不饮水。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等国规定,在斋月期间所有食铺白天不得营业。
沙特是全球唯一不允许女性开车的国家,在短途公共交通尚不完善的市政条件下,女性出门略显不便。
在沙特的求学经历,让中国留学生们认识了不一样的阿拉伯世界。
颜步一对记者表示:“以前,我以为阿拉伯世界是比较传统、保守和排外的;但我在沙特所接触到的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普遍不保守。他们对其他民族与文化的不同习俗可以很好地包容和接纳。换句话说,他们能理解我们,并且友好、温和、充满善意。”他举例说:“我们出门在外时,最常遇见的问题就是车坏了,无一例外的,每次只要打着双闪在路旁停下来,不到5分钟,总会有车主动停下来,问我是否需要帮助。”
在治安方面,中东也并不“到处都是坏消息”。事实上,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科威特等国家都是较为富足和稳定的。
长远规划 权衡利弊
从2009年去沙特留学到现在,刘洋已经取得了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并且留校在KAUST的中心实验室任职电子工程师。他说,像他一样来到沙特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一般有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条出路。一些学习石油相关专业的同学,在沙特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收入也比较可观;有的同学回到国内就业;也有不少同学选择留在沙特或赴欧美继续读博深造。
不过,对准备留学中东的中国学生来说,也不全是利好消息。中国留学生唐善然总结道:“第一,中东地区有些大学建校时间较短,新兴学校在国际上和中国国内的知名度不高,这对今后打算回国找工作的同学影响较明显。第二,由于新兴学校师资流动性较大,对学生学业可能会有影响。第三,沙特是严格的伊斯兰教国家,校园内外差别巨大,需要适应。对女生来说,不方便的方面会更多一些。第四,我就读的KAUST近年来为达到沙特国内的政策要求,在逐步提高沙特本地学生的比例,这对KAUST的国际化和生源质量有一定影响。”
作为“过来人”,几位留学中东的中国留学生对“后来人”有些建议:
首先,来中东留学应做好长远规划。刘洋说:“以沙特为例,沙特不是移民国家。因此,将沙特作为跳板可以,但不建议把沙特作为最终目的地。”
其次,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好研究方向。颜步一说:“以KAUST为例,该校只有11个侧重理工的专业,课程和专业的覆盖范围比较有限。对于想在人文方面或纯粹理论方面进行深入学习的同学来说,不是很合适。”
“如果你是一个真心喜欢学术的人,这里会是一个能让你心无旁骛地沉下来搞研究而又不会亏待了自己的好地方。”颜步一说。
“在中东留学的经历,对我来说有独特的意义。一般人很少有机会来中东,而我却有机会如此近距离了解和游历阿拉伯世界,并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这段经历很奇特,如果再作一次选择,我仍然会来这里。” 刘洋说。